
首页蓝狮平台“「百事注册」”首页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,苹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50%以上,居世界首位。
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山东烟台,新疆阿克苏,陕西洛川,甘肃天水……各个地方产出的苹果各有千秋,深受大众的喜爱。
这里每年产出的苹果约占中国的四分之一,世界的七分之一,被世界联合国农粮组织认定为世界苹果的优质产地。
陕西拥有多样的地貌特征,尤其是北部,地势高低起伏,群山延绵,河谷深切,峁梁纵横,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。
较高的海拔,充足的光照,干燥的气候,温差大的昼夜,深厚肥沃的土层……一切优异的先天自然条件,为种植苹果提供了难以逾越的起跑线。
“陕北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,可谓天时地利人和。这是最好的,最合适的产业,大有前途。”
现如今,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地区覆盖面最广,持续效益最好,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,依靠种植苹果脱贫致富的大小村子不胜枚数。
延安市子长市下辖的丹头村,就是其中之一,这片淳朴的红色革命沃土,在当地老百姓的努力下,结出了一树树红果果。
丹头村,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杨家园则镇蓝狮平台,总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,是一个藏在黄土高原腹地里的小山村。
这里自古以农耕为主,资源匮乏,村民们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祖祖辈辈都靠着种地吃饭。由于地处山地,耕收极为不易,多年前,整个村子有十分之一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2013年,他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,参加了陕西省大学生村官公开选聘,成为了子长市史家畔乡(现为杨家园则镇)丹头村的一名大学生村官。
村里的劳动力不足,村民的收入来源也十分单一,仅有的十几个蔬菜大棚种植户,因为占地面积小,作业方式陈旧,种植品种不一,辛苦劳作一年,也赚不到多少钱。
2014年,在陕西苹果产业“北扩西进”的发展机遇下,经过实地调研,刘强强决定将山地苹果作为丹头村的主导产业,带领全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。
刚开始,由于山地苹果前期投入大,见效周期长,前五年基本没有回报,不少村民都怕承担风险,不敢尝试。
经过深思熟虑,刘强强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自己先干,等到干好了有了经验,再带着村民们干。
下定决心后,刘强强从全村76户村民手中流转出240亩土地,率先种起了山地苹果。
为了节约开支、降低成本,翻地、施肥、打药、修剪,刘强强事事都自己干,不会的就翻书本,主动请教技术老师,克服了苹果种植的种种困难,并创办了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。
通过几年的努力,漫山遍野的红苹果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,于是纷纷加入苹果种植产业。
现在,丹头村的果园面积已从原来的不足200亩,发展到了目前的4000余亩,全年苹果产量达230万斤,产值620余万元。
不仅如此,丹头村的山地苹果产业还辐射带动了李家沟、史家畔、曹家坪等周边6个村,先后入驻了多家农业公司等,并建成了丹头千亩山地苹果示范基地。
现在的丹头村,山顶高处种满了苹果树,夏天绿树茵茵;秋季丰收时,果香四溢,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,处处洋溢着幸福。
但对于丹头村的村民们来说,这一个个红果果,是他们摆脱贫穷,过上幸福生活的金果果。
自从村里开始种植苹果树,他不仅可以就近务工,还可以照顾自己残疾的妻子,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。
闫家坪村低保贫困户闫高娃,因为要照顾妻子和孩子无法外出工作,一年只能靠家里的10亩玉米收入几千元。
现在,他不仅将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给苹果园,还同时在家门口的果园务工,一年收入翻了好几番。
据村官刘强强介绍,丹头村苹果示范基地共流转土地1730亩,每年可为村民增收17.3万元。
不仅是土地流转的租金、进园务工领薪金,一些在强强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务工的村民,每人还分到了88棵果树,只要把果园管理好了,就可以按照88棵果树的利润来进行分红,为他们增加了一份不菲的收入。
2020年,在全村人上下一心的一致努力下,丹头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146人全部稳定脱贫。
在村委会的推动下,全村实施给水排水工程,硬化村内巷道,修建互助幸福院、生态文化休闲广场,增加绿化景观……
丹头村不仅开展产业振兴,还注重后期的教育与人才的培养,成功举办了5次教育帮扶基金发放活动,累计资助学生89名,资助金额11.3万元。
数据显示,2013年底,全国报名当村官的大学毕业生累计达到近300万名,有41万名大学生村官选聘成功,奔赴祖国四方。
10年过去了,这一批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,工作和生活都奉献给了广阔的乡村田地,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,也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。
这是开展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环,也是中国真正实现现代乡村的振兴发展的真实写照。
*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。
[2]《帮扶步履不停 丹头未来可期——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》